【字形】甲古篆
【构造】会意字。甲骨文像手持辛凿在山里凿玉之形。古文改为从金,从辛(表示錾凿),从臼(表示坑洞),会用金属錾凿凿坑洞之意。或另加“攴”(手持槌),以突出敲打之意。篆文整齐化,凿子头稍繁,表示长期敲打而披开。攴也变为殳。隶变后楷书写作鑿。 或省作𣫞。 如今简化作凿。
【本义】《说文·金部》:“鑿,穿木也。 从金,糳省声。”析形不确。 本义为穿孔。
【演变】凿,本义指❶ 穿孔:二之日,~冰冲冲|~眼|~洞。引申泛指❷ 挖掘,凿通:使监禄~渠运粮,深入越地|疏三江,~五湖。用作名词,指❸ 凿子:轮扁斫轮于堂下,释椎~而上|平~|圆~。也指❹ 凿出的孔穴,隧道:量其~深,以为轮广|方枘(榫)圆~。又引申为❺ 戳击:照头上~两个栗暴。由人为的穿孔,又引申为❻ 牵强附会:所恶于智者,为其~也|与其~也,毋宁阙(缺)之。由穿透,又引申为❼ 鲜明:扬之水,白石~~。进而引申指❽ 明确,真实:言之~~|确~。
【组字】凿(𣫞),如今既可单用,也可作偏旁。不是《说文》部首。现今归入凵部。凡从凿取义的字皆与敲击等义有关。
以凿(𣫞)作吉兼义符的字有:糳、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