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人大多都知道察院后,是因為有好幾個有名的館子,察院后包子,察院后拉麵……
都知道察院后是個地名,但很多老百姓解釋為是檢察院後邊兒的意思,實際是巡按御史察院的意思。
更少有人知道,在清朝末年,太原最早公開開放的妓院,就在察院后。
那已經是1908年的事,所謂正式,就是政府發的證的,其實之前,早有暗娼明目張胆存在。
比較有名的,小濮府的白串兒;姑姑庵的李老九,寧化府的豐子元,都以賣唱為名,包括現在的萬壽宮,當時也是娼家聚集之地。
當時妓女的出行,就是電影《活著》中的一個場景,人力背馱,被稱為龜奴,雙手捏著妓女的腿腕小腳,招搖過市,背上所馱,一目了然,妓女無疑。
只不過在歷史上,妓與娼還是有區別的,只不過到後來就越來越混淆不清。妓,是有技藝加身的,琴棋書畫,才貌雙全者,並不輕易賣身;娼,是幹什麼的?日有時是個動詞,日日有反覆的意思;漢字之妙,目之所及。
有相當長的歷史,官府設有官妓,專門用於接待官員,和有了功名的人。這裡的妓是領官府工資的,而且只有得了功名的人才有機會進入,在當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榮耀。到了清末民初年,象頭等妓院,多少還留了點官妓的影蹤。
民國初期,所有的頭等名班,又從察院后移到了小巷(今天的興隆街)。與二等三等妓院都集中在這裡,有點混亂。能區別的是價格,當時頭等開盤為一弔,留宿十吊。二等價格開板5個銅元,留宿五吊。(我查了些資料,也沒有弄清當時一弔相當於多少錢?民國初年,貨幣還是比較混亂,歡迎指點)
到了1920年(民國9年),當時的政府在舊城街西城牆根附近建起了四道巷,把太原所有的妓院搬遷至此。其中頭等妓院設在三道巷,二等妓院在二道巷,一道巷和四道巷均為3等。當時頭等妓院以“班”為名,二等以“室”或“茶室”為名,從名字不難看出多少還有點兒掩飾,三等妓院則直接被叫做“下處”。當時的頭等,琴棋書畫,才貌俱佳,接待的也是達官貴人,有身份有功名者。而且剛接觸者,不得輕舉妄動……還是有規矩的。
民國時期,頗多戰亂,各行業也受到影響。1930年,中原大戰,山西也是參戰方,只是戰場並沒有在山西境內。當時中原石家莊,鄭州各處娼業者搬到太原經營,當時的晉鈔通脹迅速貶值,物價飛漲,唯獨娼業原價不漲,於是娼業反而變得繁榮,每日四道巷口,人流穿梭,客房有限,供不應求。出現過先到者進房行事,後來者直接在院子里露天開盤,也是千古未聞之荒誕。
38年以後,日寇入侵,解放戰爭,戰火之下,百業蕭條,娼業也日漸萎縮。到了解放之後,被徹底根除。
改革開放以後…….……